01
代表正义or收割韭菜?
深陷A股市场风波的局面使得量化私募备受关注。近两年来,A股市场频繁震荡,权益类资金利润惨淡,高频交易等量化资金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在量化基金中,量化私募占据着国内量化基金的主要地位。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测算,到2023年11月上旬,国内量化私募整体规模约为1.2万亿。
而根据朝阳永续基金研究平台Pro数据,截止2023年12月25日,国内百亿私募管理人达104家,其中量化类百亿私募管理人32家,占比30.76%。量化机构在头部管理人中的体量进一步上升。
与之对应的,对于量化的争议也在今年进一步深化2023年8月下旬,A股权益市场出现了引人关注的一幕。在诸多利好背景下,A股高开低走,引发了市场的悲观情绪。投资者对量化基金发出了质疑,尤其是在部分自媒体大V发布的文章中指出,当天大盘开盘上涨,但随后个股遭到大量卖出,而量化基金成为当天砸盘的主力。
随后,一场激烈的争论展开。头部量化私募九*投资创始人王某、灵*投资董事长蔡某某等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反驳,否认量化基金导致市场冲高回落。准*量化创始人汪某更是联合其他百亿量化创始人向监管机构实名说明他们当天的实际操作,表示量化基金不会进行大规模激进卖出。
然而,尽管量化私募解释了他们的操作方式,对投资者来说并不具备说服力。越来越多的A股投资者加入了抨击量化基金的行列,并提出一种说法,即量化基金通过融券做空实现了收割目的。尽管这种说法尚未得到有力证据证实,但在投资者中间却造成了持续的负面影响,量化私募的声誉受损严重。
随着市场对量化问题的讨论不断升温,监管机构也加大了对高频交易的监管力度。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异常交易监控细则,证监会也指导证券交易所出台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的系列举措。易会满主席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也表示,将加强对量化高频交易的跟踪研判,完善监管举措。
02
军备竞赛&舆情旋涡
除了市场风波外,业内人事变动也频频引发官司。在招揽人才上,量化私募不断进行高额薪资、丰厚福利等诱惑,但依然面临着员工流失问题。一些量化私募员工离职事件暴露了公司内部矛盾,甚至出现了官司纠纷。例如,陈某某与鸣*私募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百亿私募稳*投资合伙人唐某的离职事件等,都给量化私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赚钱神话持续上演的同时,一些头部量化私募却频频卷入各种“丑闻”。例如,明*私募的举报门事件、员工在公众号恶意贬低其他私募机构等行为,使得明*投资受到了监管机构的处罚。同时,一些从业人员的私人事务也给量化私募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量化私募在业绩表现上也面临挑战。尽管2023年1-11月有业绩数据显示,量化私募的平均收益为4.15%,百亿级私募的平均收益为7.87%,但部分私募产品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于业绩计提方式的质疑,一些投资者反映,在亏损情况下,仍需支付业绩报酬。
此外,一些打着“量化私募”名号的假私募也开始出现。例如,杭州30亿量化跑路事件,使得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遭受损失。
03
法规出台&存有劣汰
私募行业在今年迎来一系列重磅行业法规。
2月2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其配套指引,自5月1日起施行。
4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7月9日,国务院颁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我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的首部行政法规。
9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1-3号及配套材料清单。
12月8日,证监会就《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12月1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指引》《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指引》《资产管理计划风险揭示书内容与格式指引》等自律规则进行修订。
私募行业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监管“优胜劣汰”的力度和出清不规范私募的决心。作为私募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量化私募,未来也必将在一条更加规范化的道路上发展向前。
2023年对于量化私募来说是个转折点,未来的道路将更加注重规范与稳健,也许会在新的领域探索更广阔的机会。